Posts Tagged ‘ 休闲

从小众休闲到线上围观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90后喜欢钓鱼?

“钓鱼比举重还有趣。”东京奥运会举重冠军石智勇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场下最大的爱好是钓鱼。随后中国钓王邓刚喊话当时远在日本的石智勇:“回国后,一起钓鱼。”一位是90后奥运冠军,另一位是50岁的钓鱼圈网红大叔,看似跨界的对话,恰恰印证了垂钓这项曾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属的运动,已经破圈走进了90后的生活。

  据天猫披露的消费洞察数据,有200万95后每年购买垂钓产品。仅在今年“6·18”期间,天猫平台垂钓用具消费人数就超过30万。

  调查发现,在一个由2000成员组成的QQ钓鱼群中,90后就有1004人。钓鱼这项需要耐心的慢运动,和活泼的年轻人碰撞出了火花,并变得“潮”起来,90后也正在用自己的话语重新定义钓鱼文化。

  “钓上几条小鱼,我的世界被治愈了”

  “钓鱼让我觉得兴奋,在三四个小时的垂钓中,每一次鱼上钩都是一份惊喜。”一年前和朋友去露营时接触到钓鱼,26岁的周杨便喜欢上了这项活动,“基本上一个月会去一两次。钓鱼不同于玩游戏或其他娱乐休闲活动,我喜欢钓鱼时收放自如的状态,等待鱼上钩时我可以看看周边的风景,当鱼钩一沉,开始上鱼时就会紧张兴奋。如果能遇到连竿,那就更有成就感了。”去年,周杨曾连续钓到了十来条鱼,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激动。连竿是指每一次提起鱼竿都有鱼,除了技术要过关,也需要一定的运气,如果“钓一整天却没有收获”,则被称为“空军”。

  在18岁的金斜晖看来,“空军”很正常,他更喜欢用“躺平”的心态去钓鱼。“钓不到鱼的情况经常发生,逐渐也就习惯了,我更喜欢看风景,喜欢钓鱼时的清静。”金斜晖刚刚高中毕业,“高中时一个月有两天假期,我基本不玩手机、不打游戏,最喜欢的就是去钓鱼。”

  除了缓解学习压力,钓鱼还让金斜晖的心态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之前很浮躁,高二开始接触钓鱼后,学会了沉下心,对听课、刷题有很大帮助。”在金斜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同学也对钓鱼产生了兴趣,“一开始他们只是跟着我去看钓鱼,后来慢慢地开始自己钓鱼,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在钓鱼之后变得更加有耐心,沉稳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钓鱼?这个问题在知乎平台上引发了百余位网友讨论。多数网友认为,钓鱼是一项可以有效平衡“刺激”和“悠闲”的运动。也有网友总结说,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杆是什么鱼,上鱼的过程能够带来掌控感和满足感,如果能够针对目标鱼种调整对应的钓法最终获钓,还会带来额外的满足感,而且在户外也能享受自然风景,特别放松解压。

  休闲垂钓市场版图向90后展开

  当垂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活动,崇尚新潮的90后为专业垂钓添加了“休闲”“社交”的关键词。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休闲渔业规模突破1100亿元。根据天猫披露的数据,有200万95后每年购买垂钓产品。仅在今年“6·18”期间,天猫平台垂钓用具消费者人数就超30万人。其中,Z世代和小镇青年更愿意为钓鱼装备“剁手”,Z世代线上买钓鱼装备的消费金额增长最快。

  “作为一名娱乐型玩家,我买装备都是量力而行,鱼竿和渔轮之类的会在预算范围内购买质量有保证的大牌,但是鱼饵、鱼线这类消耗品方面,一般优先考虑性价比。”23岁的谭家余在大三的时候接触钓鱼,之后每逢周末都会约朋友一起野钓,接触钓鱼两年,花费在3000元左右。

  许蓓是一位从事渔具售卖8年的网店老板。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着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的兴起,垂钓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垂钓也是一项容易上瘾的活动,入门门槛低,小时候用一根竹竿将铁丝弯成鱼钩串上蚯蚓,就可以在河边钓鱼了。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渔具和周边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从几百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据她的店铺数据,18-30岁的年轻消费者就有近30%,他们普遍追求高性价比的产品。

  不过,去哪里钓鱼,成了不同地域的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谭家余生活在江南水乡,周边水域多,每周末一次的野钓是很平常的事情,但生活在北京的周杨却很难找到能够野钓的地方,每次去郊区水库或“黑坑”都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

  所谓“黑坑”,是钓鱼爱好者对商业性质鱼塘的称谓。“黑坑”中鱼的种类和大小都可以人为控制,鱼头密度远远高于自然水域,一般需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入场费。

  “去水库或者‘黑坑’这部分属于流动性开支,大概每次花费200-300元不等,这个花费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钓鱼体验,但是不会去很贵的‘黑坑’。”周杨说。

  “我目前这套装备大概3000元左右,可以用很长时间,没有其他额外花费”。周扬认为,相较于斥巨资购置装备的中老年钓友,他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练技术上,在消费方面也较理性。

  在某电商网站搜索“钓鱼”能看到,从商家推出的一站式配齐的“新手钓鱼套装组合”,再到钓鱼伞、折叠钓椅、便捷鱼竿包等辅助装备,都是热销产品,甚至还应运而生了各种“懒人神器”,比如钓鱼洗手器、探鱼器、自动上饵器等高科技的钓鱼“神装”。

  尽管90后年轻钓鱼爱好者对鱼竿、鱼线、鱼钩等基础钓鱼装备的选购相对理性,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消费主张。某家经营“钓鱼周边”的网店老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钓鱼除了基础装备,还有鱼护、鱼桶、抄网、夜钓灯等非必需品,尤其是具有科技感的钓鱼神器,备受年轻垂钓者追捧。“我很乐意去尝试这些科技感的装备,既能满足我尝鲜的好奇心,也能提高钓鱼效率。”一位购买过探鱼器的消费者说。

  “钓鱼氛围组”的围观者

  除了要付出资金和精力,钓鱼也需要花费时间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工作繁忙的垂钓新青年,这些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9岁的潘攀高中时期在农家乐玩时接触到了钓鱼,之后在美国留学期间每周末他都会跟随渔船出海垂钓。如今潘攀回到北京工作,钓鱼爱好也被搁置起来,“平时工作太忙,如果有可以租借渔具、准备好饵料和其他设施的渔场,我很愿意再次去尝试钓鱼”。

  像潘攀这样喜欢钓鱼,但是因为各种现实条件受阻的人有很多。在北京的通惠河边,钓鱼者旁边往往还会有一群围观的人。每逢周末,胡羽就会来岸边看一会儿别人钓鱼,“之前陪朋友一起钓鱼,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了解到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就放弃了,来岸边看看别人钓鱼,或者网上看直播,也很解压”。

  即使没有在线下参与钓鱼,年轻人也有“一百种”围观钓鱼的新方式。从《动物森友会》到《摩尔庄园》,频频冲上热搜的是年轻人在游戏里迷上了钓鱼。在短视频平台,围观钓鱼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今年1月5日发布的《2020抖音数据报告》中提到,钓鱼是抖音用户最爱看的休闲运动之一,与钓鱼相关视频获赞超过8亿次。

  各类钓鱼短视频和直播的内容,已经从钓友们的日常钓鱼活动升级到钓鱼PK赛、竞选钓鱼天王等,主播们拼出花样、各有各的玩法。

  某平台的钓鱼主播李念恩,给自己的定位是“钓鱼鸡汤”主播。作为一名女钓手,她的视频内容大都围着由钓鱼联想到的生活感悟、与男钓手的PK赛等偏向于女性用户的内容。“大家传统观念会认为女生和钓鱼完全不沾边,但是年轻的女钓手有很多”,在她看来,女生在细心、耐心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目前李念恩拥有一万多粉丝,也签约了某网络公司。

  被网友称为“鱼圈顶流”的职业钓手邓刚,因为钓鱼技术精湛,两个月的时间内仅凭十几条钓鱼视频就获得了两千万粉丝,类似的还有795万粉丝的刘志强、135万粉丝的女钓手李梦瑶,等等。

  一场普通的钓鱼直播会有几十万人同时观看,“虽然看别人钓鱼时大部分时间都是静止的,但是我很期待看一看他们下一秒能钓到什么,这种未知很吸引我”

春日有约|湖畔逸事:钓鱼者的休闲与收获

春意正浓,绿意盎然。3月26日午后,我漫步在泰安天平湖畔,享受着这温柔季节带来的宁静与生机。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宛如撒满了金色的细沙。微风轻拂,带着湖水的清新与岸边初绽花朵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

00:31湖面平静如镜,偶尔有几圈细腻的涟漪轻轻荡漾开去,那是远处几只嬉戏的水鸟留下的痕迹。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仿佛能吸进满满的生机与希望。正当我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时,不远处的一幕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位钓鱼者静静地坐在湖岸边的马扎上,他的身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显得格外和谐。他身穿一件略显旧色的棉质外套,头戴一顶宽边帽,遮挡着偶尔掠过的阳光。手中握着一根看似年代久远的钓竿,眼神专注而平和,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了那一线。

我路过此地,看到智者悠闲的模样,不禁好奇地上前问道:“老先生,您在这里钓了多久的鱼了?有没有钓到什么大鱼啊?智者微笑着,目光依旧盯着水面,缓缓回答:“年轻人,我在这里并非为了钓鱼,而是为了享受这份等待的过程,以及与自然对话的时光。至于是否钓到鱼,那不过是顺其自然的结果罢了。”

我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又忍不住追问:“可是,如果您一直这样等下去,却什么也没钓到,岂不是浪费时间吗?”智者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时间从不会因为我们的等待而浪费。在等待中,我们可以学会耐心,可以观察四周的美景,可以思考生活的意义。而且,有时候,最宝贵的收获并不是那条被钓上来的鱼,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内心的成长和感悟。”

就在这时,智者的钓竿突然有了一丝动静,他稳稳地握住钓竿,不急不躁地收线。不一会儿,一条银光闪闪的小鱼跃出水面,落在了智者的网兜里。智者笑着对我说:“你看,当我专注于过程,享受当下,而不过分执着于结果时,生活总会给我一些意外的惊喜。这条小鱼,就是今天最好的礼物。”

我恍然大悟,明白了智者的言外之意:生活就像钓鱼,重要的不是最终能否钓到大鱼,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对待时间,如何享受过程,以及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有人曾言:人生,不过是一场充满等待与希望的旅程。这番话或许是对人生精髓的概括,正如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所言:“人类的全部智慧,都蕴藏在等待与希望之中。”而钓鱼,恰恰是对这一人生哲学的生动诠释。这个知者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的许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学会放慢脚步,享受当下,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风景,每一次的等待和尝试,都是生命给予的宝贵礼物。

休闲垂钓协会负责人就规范长江禁捕水域垂钓行为答记者问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沿江各地对规范垂钓行为采取了一些措施。日前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对规范长江禁捕水域垂钓行为也提出了要求。为什么要对垂钓行为进行规范?将采取哪些管理措施?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休闲垂钓协会负责人。记者:有网友认为,垂钓属于休闲娱乐,不会对长江鱼类资源造成影响。请问为什么要对长江禁捕水域垂钓行为进行规范?答:传统垂钓是人们的一种休闲方式,是以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钓钩很小、饵料无害,不会对鱼类资源造成损害,对这样的垂钓,我们是支持和提倡的。这几年,随着长江禁渔工作的深入推进,鱼类资源持续恢复向好,但一些人的垂钓行为“变形走样”,变成以获取利益为主要目的,使用明令禁止的滚钩耙刺钓具、有毒有害钓饵等,对鱼类资源是一种野蛮式掠夺,有的还将钓获物到市场餐馆违规交易,实际上是借休闲垂钓之名,行非法捕捞之实。比如“泥鳅党”,就是用下药的泥鳅来打窝聚鱼,专钓翘嘴等掠食性鱼类;可视锚钓,就是使用专门的水下摄像头、探鱼器和大型的锚钩,专钓大型鱼类;海竿阵,就是一个人同时使用多根甚至十几根鱼竿进行垂钓,等等,这些都属于违规行为,显然超出了“休闲垂钓”的本源本意,具有生产性和资源破坏性,也是广大钓友们普遍反对和痛恨的。综合考虑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社会公众休闲垂钓需求,有必要疏堵结合加强垂钓管理,严厉打击利用或变相利用垂钓进行非法捕捞生产等行为,确保垂钓回归“休闲娱乐”的原有定位。记者:下一步对长江禁捕水域规范垂钓行为将采取哪些管理措施?如何做到既保护鱼类资源,又防止给休闲垂钓爱好者增加门槛或障碍?答:首先要明确的是,只有禁捕水域才对垂钓行为进行规范,民众如在非禁捕水域垂钓,目前没有规范性要求。在具体管理方式上,总的原则是兼顾合理休闲垂钓和鱼类资源保护,因地制宜进行管理。目前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制度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划定可垂钓区域。主要是在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重要支流和长江口禁捕管理区等禁捕水域划定天然水域可钓区,以满足民众休闲垂钓需求。目前,长江禁捕水域涉及的770个县(市、区)多数划定了可钓区或禁钓区。二是规范钓具钓法。沿江各地在充分征求广大钓友意见的基础上,在允许垂钓的禁捕水域确定了合规的钓具钓法,钓获物种类、数量和规格,确保休闲垂钓不走样,比如多数地方规定了“一人一竿”等。对于“泥鳅党”、可视锚钓、海竿阵、使用有害钓饵(窝料)等行为,要严厉打击整治。三是完善管理方式。借鉴一些国家在天然水域的垂钓应办理证件,规范钓具钓法、钓获物种类数量尺寸等规定,云南、四川、重庆、安徽、湖北等地探索实施了垂钓备案管理,对休闲垂钓人员进行实名制登记。比如,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禁捕水域休闲垂钓管理办法(试行)》,开发了“渝钓通”APP,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备案登记,同时提供垂钓管理相关法规制度、有关禁钓区设置、垂钓种类数量尺寸以及外来物种识别等知识和信息,受到广大钓友的欢迎,实名注册人数超13万人。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名备案登记不是行政审批,不收取费用,不会增加休闲垂钓爱好者的门槛和障碍。作为行业协会,我们将积极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加强垂钓人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欢迎广大钓友文明垂钓、愉悦身心,同时对垂钓中发现的违规违法垂钓行为积极举报,当好文明垂钓的“导钓员”、“协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