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 越来越

从小众休闲到线上围观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90后喜欢钓鱼?

“钓鱼比举重还有趣。”东京奥运会举重冠军石智勇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场下最大的爱好是钓鱼。随后中国钓王邓刚喊话当时远在日本的石智勇:“回国后,一起钓鱼。”一位是90后奥运冠军,另一位是50岁的钓鱼圈网红大叔,看似跨界的对话,恰恰印证了垂钓这项曾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属的运动,已经破圈走进了90后的生活。

  据天猫披露的消费洞察数据,有200万95后每年购买垂钓产品。仅在今年“6·18”期间,天猫平台垂钓用具消费人数就超过30万。

  调查发现,在一个由2000成员组成的QQ钓鱼群中,90后就有1004人。钓鱼这项需要耐心的慢运动,和活泼的年轻人碰撞出了火花,并变得“潮”起来,90后也正在用自己的话语重新定义钓鱼文化。

  “钓上几条小鱼,我的世界被治愈了”

  “钓鱼让我觉得兴奋,在三四个小时的垂钓中,每一次鱼上钩都是一份惊喜。”一年前和朋友去露营时接触到钓鱼,26岁的周杨便喜欢上了这项活动,“基本上一个月会去一两次。钓鱼不同于玩游戏或其他娱乐休闲活动,我喜欢钓鱼时收放自如的状态,等待鱼上钩时我可以看看周边的风景,当鱼钩一沉,开始上鱼时就会紧张兴奋。如果能遇到连竿,那就更有成就感了。”去年,周杨曾连续钓到了十来条鱼,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激动。连竿是指每一次提起鱼竿都有鱼,除了技术要过关,也需要一定的运气,如果“钓一整天却没有收获”,则被称为“空军”。

  在18岁的金斜晖看来,“空军”很正常,他更喜欢用“躺平”的心态去钓鱼。“钓不到鱼的情况经常发生,逐渐也就习惯了,我更喜欢看风景,喜欢钓鱼时的清静。”金斜晖刚刚高中毕业,“高中时一个月有两天假期,我基本不玩手机、不打游戏,最喜欢的就是去钓鱼。”

  除了缓解学习压力,钓鱼还让金斜晖的心态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之前很浮躁,高二开始接触钓鱼后,学会了沉下心,对听课、刷题有很大帮助。”在金斜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同学也对钓鱼产生了兴趣,“一开始他们只是跟着我去看钓鱼,后来慢慢地开始自己钓鱼,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在钓鱼之后变得更加有耐心,沉稳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钓鱼?这个问题在知乎平台上引发了百余位网友讨论。多数网友认为,钓鱼是一项可以有效平衡“刺激”和“悠闲”的运动。也有网友总结说,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杆是什么鱼,上鱼的过程能够带来掌控感和满足感,如果能够针对目标鱼种调整对应的钓法最终获钓,还会带来额外的满足感,而且在户外也能享受自然风景,特别放松解压。

  休闲垂钓市场版图向90后展开

  当垂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活动,崇尚新潮的90后为专业垂钓添加了“休闲”“社交”的关键词。

  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休闲渔业规模突破1100亿元。根据天猫披露的数据,有200万95后每年购买垂钓产品。仅在今年“6·18”期间,天猫平台垂钓用具消费者人数就超30万人。其中,Z世代和小镇青年更愿意为钓鱼装备“剁手”,Z世代线上买钓鱼装备的消费金额增长最快。

  “作为一名娱乐型玩家,我买装备都是量力而行,鱼竿和渔轮之类的会在预算范围内购买质量有保证的大牌,但是鱼饵、鱼线这类消耗品方面,一般优先考虑性价比。”23岁的谭家余在大三的时候接触钓鱼,之后每逢周末都会约朋友一起野钓,接触钓鱼两年,花费在3000元左右。

  许蓓是一位从事渔具售卖8年的网店老板。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着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的兴起,垂钓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垂钓也是一项容易上瘾的活动,入门门槛低,小时候用一根竹竿将铁丝弯成鱼钩串上蚯蚓,就可以在河边钓鱼了。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渔具和周边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从几百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据她的店铺数据,18-30岁的年轻消费者就有近30%,他们普遍追求高性价比的产品。

  不过,去哪里钓鱼,成了不同地域的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谭家余生活在江南水乡,周边水域多,每周末一次的野钓是很平常的事情,但生活在北京的周杨却很难找到能够野钓的地方,每次去郊区水库或“黑坑”都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

  所谓“黑坑”,是钓鱼爱好者对商业性质鱼塘的称谓。“黑坑”中鱼的种类和大小都可以人为控制,鱼头密度远远高于自然水域,一般需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入场费。

  “去水库或者‘黑坑’这部分属于流动性开支,大概每次花费200-300元不等,这个花费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钓鱼体验,但是不会去很贵的‘黑坑’。”周杨说。

  “我目前这套装备大概3000元左右,可以用很长时间,没有其他额外花费”。周扬认为,相较于斥巨资购置装备的中老年钓友,他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练技术上,在消费方面也较理性。

  在某电商网站搜索“钓鱼”能看到,从商家推出的一站式配齐的“新手钓鱼套装组合”,再到钓鱼伞、折叠钓椅、便捷鱼竿包等辅助装备,都是热销产品,甚至还应运而生了各种“懒人神器”,比如钓鱼洗手器、探鱼器、自动上饵器等高科技的钓鱼“神装”。

  尽管90后年轻钓鱼爱好者对鱼竿、鱼线、鱼钩等基础钓鱼装备的选购相对理性,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消费主张。某家经营“钓鱼周边”的网店老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钓鱼除了基础装备,还有鱼护、鱼桶、抄网、夜钓灯等非必需品,尤其是具有科技感的钓鱼神器,备受年轻垂钓者追捧。“我很乐意去尝试这些科技感的装备,既能满足我尝鲜的好奇心,也能提高钓鱼效率。”一位购买过探鱼器的消费者说。

  “钓鱼氛围组”的围观者

  除了要付出资金和精力,钓鱼也需要花费时间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工作繁忙的垂钓新青年,这些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9岁的潘攀高中时期在农家乐玩时接触到了钓鱼,之后在美国留学期间每周末他都会跟随渔船出海垂钓。如今潘攀回到北京工作,钓鱼爱好也被搁置起来,“平时工作太忙,如果有可以租借渔具、准备好饵料和其他设施的渔场,我很愿意再次去尝试钓鱼”。

  像潘攀这样喜欢钓鱼,但是因为各种现实条件受阻的人有很多。在北京的通惠河边,钓鱼者旁边往往还会有一群围观的人。每逢周末,胡羽就会来岸边看一会儿别人钓鱼,“之前陪朋友一起钓鱼,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了解到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就放弃了,来岸边看看别人钓鱼,或者网上看直播,也很解压”。

  即使没有在线下参与钓鱼,年轻人也有“一百种”围观钓鱼的新方式。从《动物森友会》到《摩尔庄园》,频频冲上热搜的是年轻人在游戏里迷上了钓鱼。在短视频平台,围观钓鱼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今年1月5日发布的《2020抖音数据报告》中提到,钓鱼是抖音用户最爱看的休闲运动之一,与钓鱼相关视频获赞超过8亿次。

  各类钓鱼短视频和直播的内容,已经从钓友们的日常钓鱼活动升级到钓鱼PK赛、竞选钓鱼天王等,主播们拼出花样、各有各的玩法。

  某平台的钓鱼主播李念恩,给自己的定位是“钓鱼鸡汤”主播。作为一名女钓手,她的视频内容大都围着由钓鱼联想到的生活感悟、与男钓手的PK赛等偏向于女性用户的内容。“大家传统观念会认为女生和钓鱼完全不沾边,但是年轻的女钓手有很多”,在她看来,女生在细心、耐心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目前李念恩拥有一万多粉丝,也签约了某网络公司。

  被网友称为“鱼圈顶流”的职业钓手邓刚,因为钓鱼技术精湛,两个月的时间内仅凭十几条钓鱼视频就获得了两千万粉丝,类似的还有795万粉丝的刘志强、135万粉丝的女钓手李梦瑶,等等。

  一场普通的钓鱼直播会有几十万人同时观看,“虽然看别人钓鱼时大部分时间都是静止的,但是我很期待看一看他们下一秒能钓到什么,这种未知很吸引我”

钓鱼运动越发受到关注,越来越多人爱上钓鱼

抛竿垂纶 静享悠然时光(健身视野)核心阅读近年来,钓鱼运动越发受到关注。不少年轻人加入爱好者队伍,相关赛事日益丰富,渔具产销成为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小小鱼竿,折射全民健身的新体验、新场景和新机遇。

钓鱼爱好者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沙河乡伍湖四海生态园垂钓。陈保忠摄(影像中国)挂饵、抛竿、收放线……度假村、生态园,总能看到钓鱼爱好者的身影。在江苏省扬州市,钓鱼高手汇聚一堂,展开激烈比拼;在黑龙江省汤原县,即使寒冬腊月,也有冰钓爱好者乐此不疲;在天津市宝坻区,4、5月即将开展多项钓鱼赛事;在河北省肃宁县,鱼竿渔具产销红红火火……近年来,钓鱼运动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路亚等钓鱼方式渐成时尚,深受年轻人喜爱;各类赛事活动在各地相继举办,爱好者广泛参与;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年轻人加入爱好者队伍组装钓组、挂上小鱼模样的假饵,手腕从下往上一挽,抛竿,随即有节奏地转动线轮收放线,让假饵模拟小鱼游动……这一连串动作,胡子铭完成得很熟练。今年18岁的他是北京的一名钓鱼爱好者,年纪虽轻,却已接触钓鱼好几年,尤其喜欢路亚运动。路亚是一种钓鱼方式,利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捕食原理,用橡胶、塑料、木头、金属、动物羽毛等制成的仿生型假饵模拟小鱼游动,由此吸引鱼类对其攻击咬钩。“我偶然了解到路亚运动,看到用假饵也能钓真鱼,感到很新奇。”胡子铭回忆,他先在网上找资料、看视频,学习基本方法,随后买了套入门装备,就兴冲冲地想一试身手。不承想接连试了几次,都失败而归。“我没有气馁,开始研究天气、水域、时间等因素,一步步摸索,这个过程也是路亚运动的魅力所在。”十来次之后,胡子铭终于钓上了鱼,那一刻,他获得了十足的成就感。从此,每逢节假日他都找机会去钓鱼。背包里装上钓组和假饵,拿上钓竿,就可以出门钓一天。钓上来的鱼,基本当场放流。“路亚运动强调挑战自我、亲近自然,但也注重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胡子铭说。今年32岁的蔡中豪是一名路亚职业钓手。“我从5岁起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去钓鱼。读高中时,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路亚比赛,感觉很有意思,就查资料、买钓具,然后痴迷至今。”蔡中豪说。在蔡中豪看来,钓鱼运动是对眼力、技术和脑力的综合考验,既要保持专注,全神贯注地感受手、竿、轮、线的状态,也要掌握相关知识,了解气候、水温、光照、植被条件等对鱼类的影响,及时思考和判断。有经验的路亚钓手来到水边,并不着急下竿,而是先观察目标鱼食物的外形、颜色、活动规律等多种因素,然后再选择相应假饵。“我刚接触路亚运动时,参与者很少。近年来,路亚爱好者数量不断增长,各类短视频平台也起到了助推作用。”蔡中豪经常在各平台分享路亚的技巧和心得,逐渐积累起一批粉丝。中国钓鱼运动协会竞赛与裁判委员会主任郝卫东表示,路亚钓具相比传统手竿简单很多,因此更受年轻人喜爱。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兴起,不少人在露营、徒步时也带上钓具,享受钓鱼乐趣。传统赛事玩出新花样去年末,150多名钓鱼爱好者齐聚扬州,参加江苏省第二十一届钓鱼高手赛暨大美槐泗格林迎春杯第五届钓友联谊赛。选手排坐在荷塘旁,抛竿垂纶画出优美弧线。

钓鱼爱好者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朱海国际垂钓中心参加垂钓大赛。方东旭摄(影像中国)“本次比赛在赛制上有所创新,增加了一对一对决。”江苏省钓鱼协会裁判长李寒停介绍,赛制变化让传统赛事更加精彩和刺激。在黑龙江省汤原县竹帘镇,每逢松花江江面封冻,便到了冰钓爱好者的“好时节”。在刚刚过去的冬天,冰钓爱好者赵维利多次站上厚实的冰面,钻个冰眼,搭上帐篷,生起暖炉,悠闲地坐在小板凳上静观浮漂动态。“冰上垂钓别有一番乐趣。浮漂轻微地上下点动,只需随手一提,就能有所收获。”在赵维利看来,这是难得的独处时光。“冰钓收获与天气相关,每到下雪前,爱好者赶紧跑到江面,开钓就有鱼。我们还开展冰钓比赛,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项目,畅享冬季钓鱼的快乐。”竹帘镇茨梅村渔业养殖场负责人徐春德说。随着天气转暖,各地钓鱼赛事火热开展。李寒停表示,光是今年前两个月,江苏省省级钓鱼比赛就举办了近10场,“近两年,每年省级赛事都在100场上下,参与人数很可观。”郝卫东介绍,2003年,协会举办了第一场全国钓鱼锦标赛,赛事数量从最初的一年一场逐渐增加到3场,后来增加到十几场。近年来,国内钓鱼赛事活动越来越多,仅中国钓鱼运动协会登记在册的各类赛事活动一年就有500余场,参赛人数不断增加。在江苏省淮安市白马湖钓场内,工作人员正在投撒鱼苗,周围民宿飘来阵阵饭菜香气。“今天又来了十几个钓友,自从有了比赛,我这生意好得不得了!”民宿经营者张阿姨说。钓鱼赛事蓬勃发展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钓鱼协会副会长桑世泽介绍,协会因地制宜创办赛事,现已初步构建起立体化的钓鱼竞赛体系。天津市宝坻区去年启动“潮白河·渔生态小镇”项目,努力打造集钓鱼赛事、休闲度假、渔具生产、渔具博览交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23年以来,全国钓鱼公开赛等10场次赛事在宝坻区黄庄镇开展,吸引不少钓鱼爱好者,带动旅游消费,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小鱼竿“钓”起大产业外观多彩的手竿、轻便耐用的路亚竿、小巧精致的冰钓竿……因渔具闻名的河北省肃宁县,拥有1000多条鱼竿渔具加工生产线,有8400多家渔具生产和销售企业,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

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浦东新国展中心举行。图为路亚钓鱼展区一角。施觉摄(影像中国)“我们从一根竹竿起步,后来转向制作玻璃钢鱼竿,如今已转型升级生产高碳竿。”肃宁县鱼竿渔具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县政协副主席张会如介绍。裁布、卷管、喷漆、组装、缠线、包装……位于肃宁县梁家村镇的河北顺泽渔具有限公司内,数十条生产线正高效运转。“制作一根鱼竿需要22道工序,平均每天我们可生产各类鱼竿1万余套,年产量超300万套。”顺泽渔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志方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顺泽渔具从20多年前不到10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如今全县最大的鱼竿渔具生产企业之一,拥有员工500余人、占地3万多平方米。顺泽渔具卷管一车间主任曹秋英今年45岁,是公司的老员工。“以前卷管全靠手工,一个小时最多只能卷六七十支。”如今,纯手工逐步迈向自动化,1小时就可卷150支,鱼竿的产量上去了,品质也升级了。随着鱼竿渔具产业的发展,曹秋英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卷管按件计费,我现在平均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元呢!”曹秋英说。钓鱼运动日益红火,市场对鱼竿渔具需求量不断增加。曹志方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镇政府正帮我们协调建设新厂区,届时还将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就业增收。”高销售得益于产品质量,也多亏电商物流的发展。在肃宁县西乾泊村,每年有100多万支鱼竿从这个小村庄发往全国各地,在村党支部书记陈雷的带动下,村民走向镜头成为“主播”,西乾泊村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在直播基地,一场持续5个小时的直播下来,渔具销售额最高时可突破60万元。紧抓机遇,小鱼竿“钓”起了大产业。“未来,我们将建设鱼竿渔具特色产业园区,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发展,形成链条式产业发展格局,希望肃宁鱼竿渔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张会如说。